為什麼有錢人還想繼續工作?
「因為想要賺更多的錢。」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答案。但是我懷疑會說出這種太過膚淺的答案的人,都沒有真的賺過大錢。
我決定將這個困難的問題,問我所認識的人中,最不缺錢的朋友。
跟大多數人不同,我對於如何賺大錢的方法並不怎麼感興趣,我更想知道的是,一個人變得有錢之後,怎麼樣才可以保持不市儈,而不會被銅臭味所淹沒。我的大學政治系學長阿瑟(化名)畢業於美國前5名商學院,曾任職於華爾街知名投資機構多年,擔任分析師及操盤人,負責數億元美金的多空操作,工作地點包括紐約和香港。
就讀研究所之前,阿瑟學長的月薪只有4萬多元台幣,MBA畢業後留在美國華爾街工作,薪水立刻成長好幾倍,30多歲已經在某個國際知名的美系投資機構擔任亞洲區主管,年薪光是底薪就已超過新台幣1千萬元,如果加績效獎金,全年收入超過新台幣3千萬元以上是常態。
不到40歲的阿瑟學長,此時卻決定退休,他說:「收入雖然豐碩,但是我總覺得工作壓力大,包括辦公室政治鬥爭等等自己無法控制的變數也多,這種人生彷彿不屬於自己所有。」
阿瑟學長退休回台灣以後,沒多久就厭倦了天天打高爾夫球的日子,他想起一位教授曾經說的:「You are smart individuals. You should always work hard and ENHANCE THE RETURN ON YOUR INTELLECTUAL CAPITAL. (你們都是聰明人。聰明人就應該努力工作,好好讓你們的智慧資本越滾越大!) 」所謂的智慧資本,可以代表用腦筋賺錢,也可以跟金錢無關,純粹把經驗傳承給後進,教人如何避免犯錯、在更短的時間內學會釣魚。
因為無法忘情市場的脈動,想繼續用腦袋賺錢,加上想分享自身經驗,將自己所學傳承給後輩,不久阿瑟學長就重出江湖,成立了一檔自己的避險基金。自行創業後雖然固定收入降低許多,但是能夠回到生長的地方,快樂地工作、掌握自己的時間及生活與陪伴家人,是先前10多年在海外所無法擁有的。
經歷了先後3個不同的工作階段,我詢問阿瑟學長是如何向家人證明自己的價值?而這個價值又是如何訂定和做到的?
第一階段:準備自己
阿瑟學長說他其實大學政治系直到念到一半,都還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幹嘛,只確知自己絕對不是從政的料。這時,阿瑟學長找了幾本華爾街大亨的傳記來看,結果一看就為他們的人生著迷不已,發現華爾街的聰明人原來可以靠著研究經濟及產業趨勢,操作金融商品或擔任資本市場的籌資及購併顧問賺到很多錢,而且變得有影響力。於是當下決定向財務專業發展,確定華爾街就是他未來的戰場。
雖然以當時自己的收入跟父母的財力來說,要念美國MBA商學院的成本很高,但是阿瑟學長相信這個投資是值得的。既然要背水一戰,就要念排名前5名的商學院。為了要達到這個標準,阿瑟學長花了4年的時間讓自己的履歷表符合名校的要求,同時說服相對保守、擔任教職的父母,這就是他們的兒子未來要走的方向,同意部分資助兒子完成學業所需要的費用。他同時把這些頂尖商學院畢業生的薪資平均資料,作為輔佐資料,告訴父母說這筆他們借給兒子的錢,畢業不久就可以還清。
第二階段:大展身手
按照計劃MBA畢業以後,阿瑟學長如願在華爾街找到了一個起步的工作:分析師。這個第一份在華爾街的工作是一個頂尖的投資銀行,分析師並不是一個有保障的工作,卻給了他一個跟世界頂尖投資高手硬碰硬,在激烈競爭中考驗真功夫的機會,幸運的是那段時間的投資景氣相當好,所以實力加上時機,他大膽押注科技股的決定得到豐碩的回報,很快地在同事、上司之間證明了自己的價值。
但更重要的,是對自己生命最重要的3個人面前—父親、母親還有自己,證明了自己的價值。
這個階段的阿瑟學長,坦言他將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工作上必須扮演的「功能」,為公司操作股票的績效,還有每個月的薪水單上,賺錢,似乎在這個階段成了阿瑟學長唯一在乎的事。因為一心想要趕快還清跟父母借來唸書的學費,然後存自己買房的第一桶金以及累積自己投資的資本,所以急著要達到心目中的「財務自由」,沒日沒夜,不要命的工作。
我最感興趣的,不是他賺了多少錢,而是什麼時候,一個人才知道「夠了」?
「只要選對行,而且做到這行業金字塔頂端做得最好的那5%,在10年內會達到財務自由應該就沒問題,之後你就可以自己決定何時可以停下來了。」阿瑟學長一派輕鬆地說。
「這樣說太籠統了!」我忍不住抗議,「台灣人最大的問題,就是不知道何時該停。不用有錢人,就連去澳洲打工度假過的年輕人很多都有這樣的經驗,澳洲當地人4點準時下班,鳥獸散趁天還亮的時候去享受生活,做自己喜歡的事,無論多少錢也不願意加班。但是台灣來的年輕人,就會捨不得放棄加倍的加班費,留下來工作到天黑、精疲力盡。」
「這確實是個問題。」阿瑟學長點頭同意,「我確實也看過就算已經在安寧病房等死的有錢人,還在滿腦子想著要怎麼賺更多錢。有些華爾街的頂尖同業,銀行存款超過10億美金,住在中央公園附近的高級豪宅,出入有私人噴射機代步,我曾經非常羨慕這樣的人,但是我近身接觸後又發現,金錢帶給他們的快樂,在某個水準以上就出現邊際效用遞減了,而追逐績效排名與收入,有時反而造成這些富豪們的不快樂。於是我捫心自問,我如此辛苦工作,為的到底是什麼?答案很快就浮現了:我自己從15歲離家求學到31歲第一次置產為止,都是當租屋的無房蝸牛,常常搬家,所以心中最憧憬的就是能夠擁有一間自己喜歡的房子,住得舒舒服服,能夠照顧家人的需求,對我來說這就夠了。」
「開什麼玩笑!學長!你這間覺得『舒服的房子』,根本就是台北市比帝寶還貴的豪宅啊!所以跟台灣人說什麼財務自由、基本需要、衣食無缺,這些都是廢話吧?大多數人都會自動無限上綱,明明一開始說有足夠的存款讓孩子念完大學就夠了,等這個目標達到,卻變成要賺夠三代吃喝不盡。」
「這樣說吧!」阿瑟學長想了一會說,「因為我認為透過合理的財務規劃,平均來說,資產每年應該至少要有5%的投資報酬率,所以你可以計算一下你每年的支出,乘以20倍,應該就是那個『夠了』的數字。」意思就是說,如果每一年開銷100萬元的家庭,資產到達2000萬元,為錢工作的階段,就可以停止了。
「還有一點,那就是要有退路,即使景氣不好,也盡量不要吃到自己的老本。比如說:我從學生時代就拼命念好英文,我知道萬一什麼都沒了,我還可以到補習班教英文,絕對餓不死。」
無論我同不同意,但是有錢人很具體的告訴我,有了相當年支出20倍的資產,還有一個可以隨時當作「備胎」的副業,就可以不再汲汲於為錢工作。
第三階段:平衡節制
「由於職業的關係,很多業餘的親友會問我:『茫茫股海,股票成千上萬檔,你是如何找到投資靈感的?』
我總是回答他們:『投資靈感就在你身旁』。因為知名的投資界前輩Peter Lynch也提出過類似的概念,他說自己經常從自己孩子喜歡的節日禮物中,發掘出不少長期的潛力股。
嗯,如果小孩喜歡Kindle閱讀器,你就可以研究Amazon還有Kindle的代工廠商。又比如說從香港佔中運動,姑且不問政治立場,要操作賺錢其實很簡單,可以買進雨傘、雨衣製造商,賣出珠寶、百貨等零售業者來達到趨吉避凶、多空皆賺的美好效果。北京官方為了給香港下馬威,短期間內就宣布暫停香港自由行。這個時候,我們就可以賣出搭配陸客香港自由行特別多的航空股。」
但是同樣的邏輯,阿瑟學長卻不願意用在治癒率不高,由西非蔓延到北美的伊波拉病毒。
「新聞一播出,全球股市為之震盪下殺,但是有兩檔股票(APT.US and LAKE.US) 卻在10天內飆漲了3倍。果不其然,這兩家公司的都是生產醫療級面罩及防護衣的公司。這兩檔股票短期內有話題,一定會漲,雖然如此,我還是沒有出手。你可以說我笨,但我的回答是:我打心底就不太想發這種災難財,因為如果股票漲了,那代表伊波拉病毒已經蔓延得更快、更廣,有不少人會傷亡,更別提到對旅遊及零售業的衝擊。」
阿瑟學長開玩笑說自己比較老派,很怕自己因貪婪而失去了人性,所以他不會為了賺錢改變心態。又譬如「死亡保單貼現」,就是當老年人手上沒有養老金,只剩下一張壽險保單時,可以折價買進讓老人拿到現錢養老,表面上是雙贏,但是人性本貪,如果買進了打折的保單,難保不會希望這位老人家早點翹辮子,讓你的IRR(投資報酬率)變高,早點將這張保單變現,轉進其他的投資標的。這樣的自我節制,如果做不到,因為貪婪而不擇手段,難保不會一而再、再而三爆發像是食用油裡面混入飼料油、甚至工業廢油這樣駭人慫聽的食安問題。
「回頭看,你覺得工作應該收入高還是價值高?」我問阿瑟學長。
「在初出社會時,我一心只想著要賺錢, 『財務自由』這幾個字,像是緊箍咒般決定我的行動,除了要財務獨立之外,還要有能力能夠滿足我所有的物質欲望,但是當這些目標都達到以後,我發現第3階段的自己,會將重心放在是否能為我的僱主,我的投資人,我的客戶,還有這個社會帶來『價值』。」
「有形的也要,無形的也要。我們或許對於『價值』的定義永遠不會相同,但我們都相信,每個人應該知道對他們自己的生命來說,價值最高的是什麼,還有為別人跟整個社會帶來的快樂跟福祉,究竟是物質上或是精神上的快樂。但這個答案,卻會決定每個人未來的命運。任何收入高的人,幾乎都創造了某些價值,讓他們的雇主或是顧客,願意付出大把金錢。相對地,很多社會或教育工作者雖然收入不高,但是他們帶給社會的正面能量及巨大改變,卻是非常有價值的。不管你覺得『價值』是什麼,如果你不喜歡你的工作,還是早點思索轉換跑道的可能,因為憂鬱症也可能會致命的!我個人對於年輕朋友的建議是,在能求基本溫飽的前提下,做的事情一定要有價值。如果只是收入高,但忽略了精神層面,這樣的工作一定做不久。」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