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34年成立的劍橋大學出版社,是全世界資歷最老的出版社,被視為是學術和言論自由的標竿。正因如此,當300多篇有關六四、疆獨等敏感議題的文章突然從網站上消失不見,立刻讓各地學者和維權人士心中警鈴大作。
劍橋大學出版社在18日隨即出面證實,社方是應北京方面的要求,從出版社的網站上撤掉300多篇英文學術期刊《中國季刊》的文章。從對外公布的遭撤文章清單來看,內容多是北京當局視為禁忌的政治議題,像是天安門事件、文化大革命、還有涉及新疆、西藏、台灣的相關文章。
劍橋大學出版社在聲明中表示,撤文是中國進口主管機關提出的要求,而社方同意下架,則是為了避免其他出版品遭到全面封殺。「我們同意中方針對特定文章的下架請求,目的在確保其他的學術與教育出版品不受影響,可以繼續供應給當地的學術和教育機構,」劍橋大學出版社在聲明中說。
雖然劍橋大學出版社強調社方致力於思想與言論自由,未來將設法與北京當局溝通,傳達社方立場,但各方批評聲浪已如潮湧來,其中有不少措辭激烈。
中國人權捍衛者網路的國際部門負責人Renee Xia直指出版社「拿中國政府的錢,出賣自己的靈魂」。長期在中國採訪,曾任澳洲總理顧問的John Garnaut批評這是罕見的「屈從行為」,澳洲國家大學的Rory Medcalf則認為與其說「務實」,更貼切的形容詞應該是「可悲」。
曾撰寫六四研究論文,文章也在撤文清單上的美國哥大教授黎安友(AndrewNathan),對於劍橋大學出版社此舉提出觀察。他認為就像許多刻意放低姿態,迎合北京要求,只求進入中國市場的業者一樣,劍橋大學出版社可能認為這麼做利大於弊,但長此以往,西方若是無法堅持自我價值理念,中國必定會將他們的想法加諸於西方機構,得失之間,值得嚴肅省思。
劍橋大學出版社過去5年在中國市場業績大好,每年成長率都在2位數以上,去年的銷售額突破3億英鎊,尤其以兒童語文教材賣得最好,光是中文版《Kid’s Box》就大賣300萬套。不過,也有少數作者提出較為中立的看法。曾在2010年撰文討論台獨的記者Jonathan Sullivan,就認為劍橋大學出版社的作法務實,因為雖有300篇文章下架,但《中國季刊》其他更多的內容也因此得以保留在網路上,供中國讀者取閱。
參考資料:The Guardian, Financial Times
留言列表